潮小屋 TAG76


2019.JAN
食藝、講堂、共創空間間

潮小屋 /TAG76

位置

台北市潮州街76號

營運期間

2017.12 - 2027.04

資產所有權人

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

規劃團隊

資產開發、策略規劃、建築設計/ 真實建築有限公司
室內設計、營運管理、行銷企劃/ 雙好實業有限公司

規劃緣起

(一)選擇老屋初衷
建築物座落於在大安森林公園及中正紀念堂中間,俗稱康青龍商圈(永康街、青田街、龍泉街)在基地東側以金山南路相隔。過去以中華電信辦公園區、華光社區及林務局宿舍群、台電核火處知名,由於產權多為公有、國營事業有,長期呈現一個安靜停滯的百年風貌。

本區擁有良好地利條件,潮州街周邊不乏特色店家(金華麵店、老王紅燒牛肉麵、水缸牛肉麵、新鮮豆漿、大樹先生的家、樂埔町等)、社區團體及活動(議題製作所、潮州街音樂季等),惟目前商業活動與人潮僅至金山南路以西,東側相對不活絡。這樣的區域,我們稱之為「都市裡的冷空間」,即未開發、閒置的、低度使用的、未達最有效使用的空間,在完成有效使用、永久性建築之前的中介空間。冷空間的潛力與機會,相對於商業活絡地區來的更多。務實地來看,包含一開始的空間取得成本、修繕成本、營運成本都相對有競爭力,建立在可行的營運模式下才有永續經營的機會。

(二)原建物或空間過往歷史與用途
位於潮州街76號,金山南路以西與杭州南路以東之段,建物形式是1960年代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建築,所有權人是台灣電力公司,過去做為警隊宿舍使用,已閒置20年以上。

空間重點

(一)設計理念
【重返美好年代,打造都市裏美好的中介空間】
本棟地上三層樓鋼筋混凝土造的透天厝,完工於1963年,至今約有60年的歷史。那個年代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,百廢待興,日治時期培養的設計及工程人才,如火如荼的展開都市建設。這個時期的建築物,充滿著秩序及理性的精神,建築師以簡潔的設計,彌補資源不足並修復著戰爭時期的創傷。

建物所有權人為國營事業台灣電力公司,使用人為保安警察隊作為宿舍使用。然後隨著時代變遷,建築物已閒置約20年,成為社區民眾所擔心治安、環境衞生等隠憂。於是,我們提案長期承租,希望籍由設計及經營能力,重新打造這棟建築物使之發光,並且串連時代背景及社區發展,不只是重新裝修成「文青小店」而已。

我們選擇最能代表台灣山林及底蘊的「綠色」,最能代表台北步登建築的丁掛磚,概念上沿用原本外觀的立面線條,除保留老建築本身迷人狀態,室內及外觀均以”綠”為主題,包括建材及家具選用,如台灣本土蛇紋石,及採用本土特有蕨類植物作為景觀設計。蛇紋石曾經是台灣最重要之自產礦產品,價格合宜也深具代表性。其主要產地集中在花蓮地區,此原料礦產對於台灣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指標意義,60-70年代為常見的家庭家具或裝飾,也符合本案的台灣設計與台灣文創理念。

綜合以上,我們也透過綠色在各異材質、色票的層次,定調「潮州綠」為本建築物明確獨特的識別,形塑餐飲及空間特色,有別於眾多相似的文青咖啡或餐飲店。

(二)原建物或空間整建維護前問題
1.建築物本體
原建物屋頂部分塌陷,導致三層柱體歪斜,惟整體結構尚稱完整;側院圍牆高聳,增加空間與人的距離感。
2.建築物內部
【公共區域】
(1)原樓梯踏階金屬止滑條於閒置期間全數遭竊,導致踏階破損。
(2)線路老舊、總電量不足,不符合空間量體及使用需求
(3)汙排水直接至化糞池,且汙水管線埋在牆面中,清理、維護困難,已不符需求。
(4)玻璃門角料損壞、傾斜,對開形式造成空間使用的浪費。
【各層空間】
(1)潮濕(壁癌)
因三層屋頂部分塌陷,雨水無法正常排洩,部分往三層室內直接滲入,大部分則沿著建築立面流瀉,導致室內牆立面多有壁癌問題,特別是二層天花壁癌情況較嚴重,有部分斑駁脫落。
(2)採光不佳
除鄰潮州街、潮州街78巷兩側有較大面開窗及採光外,因建築物本身與鄰房棟距近,大部分室內隔間開窗少,室內陰暗、通風不良。
(3)空間效率不佳
原二層、三層主要作為警隊宿舍使用,室內隔間過多,造成單一空間狹小,使用彈性低;各空間合併使用性低,動線設計不佳。

(三) 對應修繕項目或改造手法

1.建築物本體
(1)屋頂補強
拆除原塌陷木質天花、鐵鋼架,利用鋼構與舊有結構做結合與補強,並使用綠建材,表面上隔熱漆、泡棉加強隔熱,減少耗能。
(2)防水
屋頂規劃屋簷排水導溝,再由排水導溝往垂直的排水管流向地面排水。
(3)降低圍牆高度
降低側院圍牆高度30公分,用路人視線可望向室內,降低壓迫感、增加空間與人的互動機會。
2.建築物內部
【公共區域】
(1)一至三層樓梯改以洗石子方式整平、重新崁入金屬止滑條。
(2)申請大電、線路明管規劃、衛生下水道接管。
(3)改單面推拉門,增加空間使用彈性。
【各層空間】
(1)防水
內部刮除壁癌嚴重之牆面殘漆,使用補土填平牆面,最後使用防水塗料。
(2)把光線帶入室內
在符合結構安全之原則下,增加或加大開窗面。一層面騎樓窗,移除原有鐵窗及鋁窗,加大開窗範圍,改以氣密窗形式,兼顧安全並增加透光;一層面側院窗,移除原有鐵窗及鋁窗,加大開窗範圍,改大面強化玻璃的落地窗形式,除引入自然光線,更創造室內端景;原梯間牆上開窗位置,加大加長開窗範圍,使用跨二層高度之強化玻璃;梯間上方屋頂使用透明角浪板,自然光線引入梯間。
(3)打開隔間、人行動線重整
依照空間使用性質作重新區隔,拆除不必要隔間牆(板),增加空間合併使用彈性。一層區隔廚房、展示櫃台等作業區,改變人行動線,引導走向側院;二層後側空間拆除不必要隔間,以階梯式規劃座位,豐富動線;三層則以梯間為中心,使用透明強化玻璃區隔辦公與會議空間,除保有視線通透性外,讓空間感更加寬廣。

(四) 建物空間特色
1.局部保留建物特色
保留原有地下層槍械室、保留建築外觀立面線條與開窗形式、原有鐵窗重新設計為空間裝置藝術、原樓梯扶手形式、原廁所大理石隔間牆(作為廁所玄關地板)。
2.融入新設計之特色空間
(1)建築側立面大面開窗
(2)一層側院、後院綠化
一層側院整理、加強綠化;後院原破損之石棉瓦遮雨棚,改以大面積強化玻璃,在與後棟公寓狹長的走道內,同樣能享受日照陽光與光線的自然明暗;植生牆的規劃,也呼應此設計,透過植物為空間巧思發聲。
(3)二層階梯空間
針對二樓後側空間,試圖跳脫餐飲空間的平面座位思維,以階梯式規劃座位,並把與座位同向的大面開窗設計於此,將白天不同光線,自然引入原本昏暗且狹長的空間內,開創此處深具破格使用的空間設計方式。
(4)二層友善廁所
原二樓廁所因年久失修,無通風系統,也無性別與親子友善空間。整建後的二樓廁所,不分性別,以兒時學校常用的白磚倒角水槽設計、粉色系廁所、全牆面鏡、中控空調排風系統,突破廁所總是狹小、次要的一貫空間想像。廁所地面則援用原屋廁所內磨石子隔板,重新刨光並以黑色洗石子完成改造後的全新地面,也希望延續原屋留有的特殊素材。
(5)三層天井
以大面積的透明屋頂、透明玻璃隔間、黑白純色的空間用色設計,將三樓刻意在使用空間之內「留白」,增加使用與工作期間的舒適度,並降低三樓屋頂的壓迫與不適感。原本因規劃不足而封死的窗戶,如今也增加上拉式活動窗戶,增加空氣流通與對外街區的交流機會。同時,也希望透過三樓的鐵皮設計,突破台灣多數改建對於「鐵皮建材」的刻板印象,讓鐵皮建材一樣能發揮其特殊的建築美感。

經營方式

在梳理歷史發展之後,確認潮州街的靜巷住宅、沿街店鋪的社區紋理。由於本棟建築興建已達五十年以上,當時的設計者及施工者明顯受日治時期後期影響,呈現理性、秩序的風格。建築物位於角地,退縮的騎樓空間成為吸引人進入的建築特色,類似台南建築再生名案「林百貨」的風格。我們反覆討論之後定調,將此建築改造成商業使用,做為「社區創生」的中堅基地。

執行的方式是以「真實建築」加「貳房苑、雙好設計」為共同團隊,並依各自專長分工。真實建築作為資產開發、策略規劃、建築設計的主團隊,貳房苑、雙好設計作為室內設計、營運管理、行銷企劃的主團隊,合作在潮州街76號打造貳房苑第二店,空間規畫包括食藝、講堂、共創空間等等,希望以實體空間凝聚人,帶動潮州街、古亭社區成為「社區創生」的發展,成為都市的酵母,引爆更豐富的城市內容及經濟發展。

整建後使用一層至二層為餐飲,二層後側階梯空間主要為展演活動空間、三層為辦公室及展覽活動空間使用。零售及餐飲來客動線以臨潮州街正門為主。其他聚集人潮之活動,是以本案三樓辦公室為執行基地,另行借用其他中大型場地舉辦。

 
 
 
 
 
 

 
未來展望

「真實建築」與「雙好實業」的合作團隊,擅長以建築力改造及內容創造特色,翻轉社區。雙好 2 by Wu&Chen 設計工作室於2011年成立,2014年在瑞安街以空間設計結合餐飲設計的想法,開設 貳房苑 Livingreen 餐飲空間,陸續開發台灣各地特色農產,並加入店內餐飲菜單內。產品開發及設計作品陸續獲得第42屆金鼎獎雜誌類最佳設計獎、第41屆與第42屆金鼎獎雜誌類優良出版品推薦、2018年OTOP台灣產品設計獎提名等。擅長品牌識別設計、產品包裝設計、文案企劃設計、活動統籌。團隊過去成功的案例包含「素晴屋/瑞安街198號」、「貳房苑、雙好設計/瑞安街23巷14號」,均成功以實體空間凝聚人,帶動瑞安街的發展。

因此,我們希望以建築再生(或是說老屋新生)、本土農業、食藝、國內外音樂創作打造潮州街76號,引述日本知名地方創生專家及策展人北川富朗的話。北川富朗說: "食與農非常重要, 因為吃這一件事情是具有普遍性...因為吃是不會膩的,只要各自選擇有價值的去發揮,(中略)如此各地不同的亮點就會發光。"藉由虛實的社區與社群串聯,成為產生影響力,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的據點,點亮社區創生及城市再發展之燈。


建築整修前/後對照

 
 
 


獲獎

2019臺北老屋新生大獎 非住宅類 首獎